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 兰州化物所 )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
兰州化物所目前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 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 ,力争建成具有 一流成果、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人才 、特色鲜明、国内不可替代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立研究机构。
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获得科技奖励成果220多项,其中含国家级奖励成果36项(含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7项、摩擦学领域国际最高奖1项,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发展,特别是我国石油化工及战略高技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在催化、润滑和摩擦学理论以及分离分析科学与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贡献。
五十多年来,兰州化物所人秉承 立足西部、唯实求真、团结协作、创新奉献 的价值理念,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取得了500多项重要的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 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 研究项目,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形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技术,先后在国内建立了多套工业生产装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明的可用于降低卷烟烟气中一氧化碳释放量的催化剂,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了适合烟草工业应用的含纳米贵金属活性组分的催化材料、助剂和二元催化材料复合滤棒,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发的DH-2型除氢催化剂是国内首创的二氧化碳原料气除氢催化剂,综合性能达到且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用于我国大中型化肥厂CO2原料气中氢的脱除,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固体润滑材料及特种润滑油和润滑脂等研究工作,解决了我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绝大多数材料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及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在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还作为参与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从事材料摩擦学和润滑材料研究的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该领域发挥了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材料与工程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自1992年起连续4次被评为 优秀实验室 。研制的固体润滑材料在 神舟七号 飞船上进行了太空环境试验并成功回收,开创了润滑材料研究的新篇章。在分析化学领域,在国内率先完成了球形硅胶色谱填料制备研究开发工作,研制开发出多种液相手性分离填料以及国内急需的专用色谱柱,创造出多项 中国第一 。负责及参与完成的 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 毛细管色谱柱 、 油田化学品 、 地质环境分析 等工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近10多年来,分析化学学科结合西部地区特色中藏药资源优势,集中开展了西北特色天然药物资源和植物资源的研发工作,其中植物资源化利用和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和总黄酮提取分离关键技术等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有机化学领域,研制的 国产航空煤油抗烧蚀添加剂 可有效抑制国产航空煤油在使用时对筒壁的坑状腐蚀,加速了玉门原油生产航空煤油的进程,为喷汽燃料提供了合格航空煤油,获得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合成制备的114#硅油成为我国航天领域不可多得的优良液体润滑剂。
兰州化物所目前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与甘肃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研究单元,分别是: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究发展中心,绿色化学研究发展中心、环境材料与生态化学研究发展中心、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此外,研究所还在距兰州70公里的白银市建设了 兰州化物所白银中试基地 ,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崂山区人民政府联合共建了 兰州化物所青岛研发中心 ,与苏州市工业园区共建了 兰州化物所苏州研究院 ,与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政府共建了 兰州化物所盱眙凹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与义乌市科技局共建了 义乌市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功能材料中心 。
近年来,研究所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及引用的论文数量名列国内科研机构前列;每年申报100多件的国家发明专利及一定数量的国际专利,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和甘肃省名列前茅。
截至2014年12月,研究所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技人员479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6人、首批 万人计划 入选者3人、 青年千人计划 入选者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72人、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 入选者23人、 西部之光 入选者35人。
兰州化物所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研究所现设有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材料学4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工业催化、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8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化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拥有研究生导师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2人。截至2014年12月,兰州化物所共有在学研究生326人(其中博士生179人、硕士生147人)、在站博士后20人。
研究所建立了绿色化学化工技术、特种润滑防护材料与工程技术、西部特色中药藏药、生态环境材料与工程等4个研究技术平台。拥有价值2亿多元的核磁、质谱、电子显微镜、能谱、红外、摩擦磨损试验等大型科学仪器。拥有相关领域图书50多万册,期刊1000多种。是甘肃省化学会的挂靠单位。编辑出版《摩擦学学报》、《分子催化》、《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三种国内核心学术期刊。
在国家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中科院实施 率先行动 计划的大背景下,兰州化物所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八大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考察时的讲话精神、院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中科院办院新方针,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和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坚持 三个面向 ,围绕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带领全所同志认真总结 十二五 工作,系统谋划 十三五 改革创新发展,深入贯彻 率先行动 计划,进一步凝练目标和定位,建立与完善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组织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将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落实到项目、队伍、平台和管理工作中,将创新资源重点配置到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上,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科研实践,解放思想,务实进取,同心协力,把握机遇,使兰州化物所各项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